民樂縣依托鄉村振興學院人才培育基地,探索構建師資體系、產學研平臺、人才培訓和成果轉化貫通的“全鏈條”機制,著力打造集成果展示、技能培訓、技術指導、創業孵化等為一體的研培轉化平臺,推動人才工作水平不斷提升。
構建“4+X”特色師資體系。堅持“柔性引進、縣內選聘、對外招聘、基地培養”方式,通過聘請省市高等院校專家教授、回引縣域外人才、選聘縣內鄉土文化名家及“土專家”“田秀才”等四類人才作為學院師資主體,并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和鄉村振興實際,聘請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黨政干部、涉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等領域多層次師資力量,建立以甘肅農業大學、河西學院、市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專家教授為主體,縣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負責人和種養大戶等技能人才為補充,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專家服務團隊。圍繞全縣高原夏菜、特色林果、馬鈴薯、中藥材等農業主導產業,通過“外引+內育”,每個產業組建師資隊伍15人,建立產業人才師資庫100余人。
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平臺。以鄉村振興學院為人才研培基地,按照六種農業產業類別,篩選集市級優秀人才專家科研工作站成員、種養殖大戶、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及電商營銷等專業人才65名,打造農產品生產加工、品牌培育、電商渠道建設全產業鏈條。定期組織全員并吸納產業人才開展研學活動,通過研討交流、技術指導、觀摩實踐等形式,促其全面掌握優質品種及生產技術,著力突破產業發展瓶頸,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各團隊職能優勢,分產業、組鏈條,聯手打造鄉村振興人才研培平臺,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特色產業人才培訓。發揮專家人才及師資隊伍“傳幫帶育”作用,堅持“集聚一批產業人才、轉化一批高質量成果、壯大一批高品質產業”的思路,按照“培訓—實訓—就業”的培訓方式,全面推行理論講授、現場教學、案例剖析、互動研討等多種教學方式,重點開展種養殖實用技術、鄉村產業人才培訓等主題班次14期次,培訓各類實用技術和產業人才900多人,輻射帶動周邊群眾2000多人。在每期培訓中,均設置觀摩實踐環節,選擇2-3個與培訓主題相對應的觀摩基地參觀學習,目前已建立觀摩實踐基地20個,組織開展實踐學習12次。
加大優秀成果轉化力度。發揮專家(團隊)在科研攻關、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方面作用,開展以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示范、新模式推廣、高品質培育為主“三新一高”試驗示范推廣,按照“優勢區域、特色品種、主推技術”三位一體推廣原則,結合現代絲路田園綜合體示范區建設方向,加大對紫皮大蒜、中藥材、高原夏菜等本地特色農產品品種改良、栽培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引導涉農企業、種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農技推廣工作,帶動農業技術升級改造,逐步提升產業經濟效益。在全產業鏈人才培育中,組織各產業團隊參與研討交流10次,提出產業發展建議20余條,舉辦成果展示及示范推廣活動5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