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縣緊緊圍繞“強工業、強科技、強縣域”發展定位,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優化選人用人育人環境,著力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發揮黨管人才最大優勢,凝聚人才工作最強合力。牢牢把握人才工作政治“靶向”,嚴格落實“一把手抓第一資源”責任,充分發揮黨委統攬全局作用,以責任落實推動工作落實。確定132名聯絡員,建強縣鄉村三級人才工作網絡,進一步抓實黨管人才政治責任,健全完善縣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格局。加強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推選100名專業技術、企業管理人才擔任“兩代表一委員”,讓人才在思想上與時俱進,行動上緊跟步伐。研究出臺以《山丹縣“十百千萬人才工程”實施方案》為引領,《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為配套,多項優惠政策措施為支撐的“1+X+N”人才工作思路舉措和政策體系,不斷提升人才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能力水平。
錨定服務發展最大需求,暢通招才引智最廣渠道。樹牢“抓發展沒有局外人,促增長沒有旁觀者”的責任意識,錨定經濟發展需要和社會民生需求,制定13條吸才聚才舉措,考錄各類人才130名,引進急需緊缺人才5名。多渠道柔性引進高層次專家13名,建立由“行業領軍專家+科研機構高端人才+本地專家人才”組成的產業智庫團隊,對“六大特色產業”進行全流程把脈指導,以項目合作方式解決氨基酸水溶肥生產、尾菜資源化利用等技術難題15個。開展在外優秀人才“回家鄉、看變化、助發展”招商引才行動,以商招商、以才引才,落實10萬千瓦光伏、全釩液流電池儲能裝備制造等項目20項,帶動引進高端人才25名。抓實醫療衛生行業“兩站一學者”等柔性引才工作,簽約16名“候鳥型”知名醫療專家(團隊)來丹開展醫療服務,累計診療患者6000多人次,為群眾節約外出就醫費用3000多萬元,以人才工作“小切口”解決民生事業“大問題”。
找準靶向發力最穩支點,釋放精準育才最大效應。深耕細作人才培育“試驗田”,投資100萬元創新實施縣級重點人才和青年人才項目16個,著力培養青年骨干人才。抓實“山丹之光”人才培養計劃,每年選派10名醫療技術骨干“帶補貼”赴外脫產進修學習。依托清華、浙大等高校培訓基地,開展高層次培訓班3期,高質量培育人才150多人。舉辦“焉支鄉村工匠”培育暨農村實用人才鄉土培養系列活動,通過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等培訓“土專家”“田秀才”1200多人,選育鄉村“匠苗”20名。組織電商經濟、種植養殖等技能培訓和項目對接活動43場次,培育了一批優質電商、技術骨干,對接了一批產銷項目,每年農產品電商銷量達2000多萬元,形成覆蓋全面、資源共享、梯次推進的人才培養體系。
探索高效用才最優路徑,激活干事創業最大活力。抓實產才融合“關鍵環節”,投資1億元在張掖國際物流園區建成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園,培育省級“數字車間”1戶,“專精特新”企業5家,建成新能源集維中心產業人才實訓基地,開展培訓5期112人。把“項目為王”理念嵌入人才事業發展全過程,爭取各級各類科技項目獎補資金707萬元,組織實施國家級、省級科技人才計劃項目40多項,支持培育科技型企業54家,實施“揭榜掛帥”項目2項,著力破解“卡脖子”難題。創新建設7個“鄉村振興人才工作站”,選優組建6個專家服務團服務鄉村振興,培育專業合作社和創新創業平臺200多個。圍繞牧草、馬鈴薯等優質種質資源,建設國家級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2個,引進人才領辦高科技育種、種植企業2家,培育“隴燕系列”西北地區適生優質牧草品種6個,馬鈴薯脫毒苗無土栽培技術取得新突破。
提升拴心留人最暖服務,營造近悅遠來最佳氛圍。全面落實人才政策待遇,切實打通服務人才“最后一納米”。23名縣級黨員領導干部聯系服務44名優秀人才,78名領導干部擔任“企業首席服務官”幫扶企業發展,聚焦項目建設、融資保障、惠企政策落實等方面,解決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困難問題600多件。在縣委人才工作會議上對3個優秀產業專家服務團和31名優秀人才代表進行表彰獎勵,激勵引導廣大人才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開辟引進人才住房保障、職稱評聘等“綠色通道”,投資1300多萬元,建成人才公寓22套,高標準建設全市首個“人才之家”,首批6名高層次人才入住公寓。幫助300多名專業技術人才取得上一級職稱,切實解決人才干事創業“后顧之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