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縣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部署要求,堅決扛牢政治責任,握指成拳、聚力推動,將組織資源向一線聚焦,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
注重凝心鑄魂、提升能力,強化鄉村干部教育培訓。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推動各級領導班子和廣大黨員干部持續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最新指示批示精神,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主動扛牢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政治責任。深入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等能力提升培訓,培訓領導干部、村(社區)干部等1558人,培訓第一書記等鄉村振興一線干部1060人。組織3900多名鄉村黨員干部參加網絡培訓,選派86名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村黨組織書記參加省市舉辦的能力提升培訓,提升抓落實的能力和素質。
注重實踐鍛煉、激勵引導,推動干部主動擔當作為。堅持把鄉村振興工作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干部的廣闊舞臺,抽調61名干部組建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工作專班;從縣直相關單位選派20名技術骨干到鄉鎮掛職科技副鄉鎮長,選派124名科技特派員到重點村助力產業振興。抓實換屆“回頭看”,準確研判鄉村班子運行,調整優化縣直部門單位班子成員54名,配強鄉鎮黨政正職3名,確保鄉村振興骨干隊伍“將強兵精”。樹牢鮮明的選人用人導向,激活干部干事創業內生動力。落實相關待遇保障措施,為351名鄉鎮和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涉關部門單位的干部晉升了職級或職員等級。持續加強鄉鎮“五小工程”建設,努力為鄉鎮干部創造更加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強化統籌協調爭取資金,全面落實正常離任村干部生活補貼。嚴格按照每村每年1萬元的標準為全縣305個村落實基層黨建專項經費,及時足額落實村(社區)辦公經費和村組干部報酬。為村干部、駐村幫扶干部購買人身意外保險,激勵引導廣大干部積極主動擔當作為。
注重提質增效、強基固本,筑牢鄉村振興戰斗堡壘。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深入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和“四抓兩整治”,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強化包抓指導,全面落實縣委抓鄉促村制度機制,33名縣級領導聯系包抓20個鄉鎮305個村;29名縣級黨員領導干部帶頭聯系指導66個黨支部,協調解決問題,提高工作質效。把村級班子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從嚴落實備案管理和任職資格聯審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村“兩委”班子運行情況,優化調整村干部21名,深入實施“雙培雙帶”工程,培養儲備村級后備干部920余名。落實“五個精準”要求、“四個一”措施,整頓提升農村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20個。調整充實駐村幫扶干部162名,強化考核管理,提升了幫扶成效。大力開展“五型”基層黨組織、“文州先鋒號”“文州先鋒崗”創建,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能力。
注重資源整合、蓄勢賦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依托茶葉、花椒、紋黨、文旅康養等產業鏈,跨鄉鎮、跨村建立文縣即墨現代農業產業黨總支、洋湯河流域現代農業產業黨總支、中路河流域紋黨產業黨總支、白馬河景區文化旅游產業黨總支等7個產業黨總支,有效整合各類資源要素,把更多的黨員、干部、人才聚在產業鏈,著力破解主導產業創新發展難題。堅持黨建賦能,精心打造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8大特色產業示范基地、40個特色產業示范村、40個富民產業示范點,有效助推鄉村產業振興。針對土地資源稀缺的實際,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多元發展資源開發型、資產經營型、產業帶動型、抱團壯大型、政策扶持型集體經濟。堅持抓點示范,用好用活中央三部委扶持資金,創建發展集體經濟示范村14個。堅持借力借勢,充分各級各類扶持資金“杠桿”作用,大力推行“黨支部+”模式,通過資本市場化運作,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為村級集體經濟引入更多的“源頭活水”。目前,全縣集體經濟5萬元以上的村占比76.7%。
注重打破壁壘、實踐創新,夯實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在創新引才模式上“做文章”。從華西醫院、蘭大二院、廣元市人民醫院及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醫療機構柔性引進一批醫療專家人才,開展遠程診療、線上培訓。深化文縣一中與成都七中合作,柔性引進教育人才。積極對接省教育廳,幫助文縣引進更多高層次教育人才。實施“歸雁工程”,引導文縣籍優秀人才回鄉創業。在搭建育才平臺上“求突破”。創建科技特派員工作站9個,建設實訓基地8個,培訓鄉村振興人才16755人次。推薦59名專家人才加入全市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和青年人才協會。在推進交流協作上“見常態”。持續加強東西部人才交流協作,互派專業技術人才76名,培訓黨政干部370人、專業技術人才978人。全力做好“組團式”幫扶、科技特派團等幫扶團隊的協調服務。在落實激勵保障上“出實招”。對優秀人才開展走訪慰問。制定《鄉村振興優秀鄉土人才評選辦法》,評選、重獎優秀鄉土人才100名,激勵更多的“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在鄉村振興一線建功立業實施人才暖心工程,在住房保障、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全力保障。
注重健全機制、強化服務,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堅持把加強城鄉基層治理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不斷健全完善基層治理組織體系,優化整合網格布局,實現基層治理“一張網”。全縣共設三級網格1428個,配備網格員3403名。嚴格落實城市基層黨建聯席會議、社區“大黨委”“雙報到”等制度,建立了駐社區機關企事業(駐文)單位黨組織分片區包抓社區工作機制,103個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到社區報到,467名干部下沉社區,深入推進共駐共建、共治共享。積極推廣“甘快辦”電子政務平臺,加快構建全流程、一體化便民服務網絡,推動更多為民服務事項“網上辦、馬上辦”。全面推行隴南民事直說“1234”工作法,暢通線上線下說事議事渠道,充分利用網上“小程序”解決群眾現實生活中的“大事情”,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式管理,辦理群眾訴求1520余條,化解各類矛盾糾紛850起,切實提高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
?